十八歲面臨到最大的難題,或許不是考試,而是選填志願。因為除了少數很明確校系方向而分數又百分百支持的考生之外,即使是分數漂亮,也難免會內心忐忑、思量再三,尤其,其他考生的選填情況會影響到最後結果,更讓這件事充滿變數。
 
究竟怎麼選填志願比較好?這當然沒有標準流程可言,以下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基本篇
 
1. 選校還是選系?
 
這當然沒有定論。除非很堅定非某科系不讀,如當年抱持非歷史系不讀的我,否則選校或選系多少會是個問題。
 
我認為,選校的先決條件在於科系至少是喜歡、有些興趣的,如果單純抱持著「先進再轉」的態度,往往會得不償失。因為要達到校內轉系,原系成績是重要關鍵;倘若念一個完全沒有興趣的科系,我想,在毫無外界束縛的新鮮人生活裡還能拚命念沒興趣的課程內容以求高分者,幾希矣。
 
此外,選擇時不少人會考量到「學校資源」,我想這是有道理的,但除了去認識各校的資源差異之外,也得評估自己的需求和使用習慣。
 
2. 興趣還是就業?
 
如果興趣本身就是關門類型的學系,亦即強調專業能力,與日後就業發展具有一致性,應該沒有問題。
 
通常會造成困擾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我的興趣是什麼?二,興趣若是冷門學科該如何?
 
許多高中畢業生在選填志願時,若對「興趣是什麼」沒有想法的,就往往按照父母的意思和前一年的校系排名決定一切,然而,我覺得能夠趁此機會好好了解自己,其實是很重要的。對於自己的不了解,過去反正有教科書必須K、有入學考試作為目標,不會顯得那答案有多重要,但從此之後,當道路的選擇越來越多元,繼續隨波逐流下去而不觀照自己的話,恐怕終將落入難遣的無垠寂寞。
 
因此,無論選填志願時要採取多少「興趣取向」,都一定要逼著自己去思考這件事。
 
那麼,要怎麼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呢?首先,回顧自己過去的生命歷史,有沒有作什麼時會讓你 / 妳特別開心或有成就感?慢慢的,會比較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喜歡面對公眾?喜歡純粹知識?喜歡動手創作?喜歡思考規劃?喜歡團體合作?……之後,再去進行學群科系的探索。但請注意,即使同屬於商管學院,會計與企管所適合的人格特質可能不盡相同。
 
要怎麼了解自己跟科系是否合適呢?這個就需要勤勞作功課了。問學長姊當然是一種方法,但這無法避免可能會因受訪者不同而出現差異迥然的答案,因此我還是覺得能夠去查一查各校系的課程網頁是重要的。不過,不是看到課程名稱就好了;因為不在其中,僅看課程名稱恐怕流於自我想像。最好,要能看到課程綱要。
 
以下,以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為例,進行課程內容搜尋:
 
(1) 進入中正大學的網頁,可以在眾多文字當中找到「課程教學平台」。
 

 
(2) 看起來要帳號、密碼,但實際上仍可查詢課程內容,請看圖片。
 

 
(3) 接著找到「犯罪防治學系」,用力點進去就對了。
 

 
(4) 請先注意上面有學年學期的記註,有些大學已經更新到 99 學年度第 1 學期,但內容卻未建置,這時就需手動尋找啦。中正大學還未更新。看到課程列表,不要就此打住噢。假設我要查「犯罪心理學」的課程綱要。
 

 
(5) 以中正大學的情況,是 word 檔呈現,所以下載後即可打開檔案觀看內容。其他大學多直接在 Web 上觀看即可。內容會有每週課程、參考書籍、評量方式……諸多資訊。多看這些資訊,再與個人狀況比對,就會知道適合的程度如何。如果要比較法律與政治、社會與社工、財金與經濟、企管與會計……等等的不同,分別去看兩方的課程內容,這樣的參考應該較為具體。
 

 
各大學的課程網頁設計不盡相同,多找找、多試試就對了,有些看似無法點看課程綱要(如臺大),但滑鼠動一動,往往就可以找到門徑啦。此外,教育部有製作大學課程資源網,作為整合查詢,可多加利用;雖然我覺得常常跑不出來→
 
再來,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興趣是冷門科系怎麼辦?如果看完課程綱要後,興趣指數沒有增加而感到體內血液隱隱沸騰的話,那表示興趣可能沒想像的深厚,那麼可能要重新思考興趣或是走「就業取向」來選填的路線;如果看完課程綱要之後有前面所述的症狀,是會更明白還是更矛盾呢?
 
我提出幾個面相,作為思考的出發點。
 
(1) 凡是需要考試的,諸如法律系的國考、教師甄試、高普考都很困難。所謂困難,有時就是一道測試的牆,測試每個人想要穿越的決心和毅力有多強大。那麼,法律系算是容易就業的科系嗎?而考取證照的確是提升競爭力的好方法,但仍不等於保證有工作。
 
(2) 今日冷門,不一定未來也冷門。譬如:過去與今日的獸醫系。
 
(3) 就業是否與大學科系有必然的關係,有時恐怕未必,而找到工作也不等於找到志業。有些工作容易找是因為可替代性高,甚至是金融風暴來臨時第一波遭到裁員的。如在竹科工作的工程師,當時同樣面對無薪假放到怕的惡劣局勢。
 
(4) 我們對於工作類型、各行各業的認識足夠嗎?多數的人,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父母,除了我們自己身處的行業,對於其他的行業到底了解多少?
 
就曾聽聞有父親對孩子說:「念資訊工程能學到什麼?不過就會拿一片光牒出來。」因為該父親在工作環境裡看到工程師解決電腦問題時都會放入光牒,就認為資訊工程系所學不過如此,然而這是正確的認識嗎?如果不是,那麼,即使父母或老師年長於孩子,恐怕給予的意見不是受囿於個人經驗,就是來自社會偏見,與真實情況恐怕不符。單純就職業這個理由決定科系,冒的風險不見得比「興趣取向」來得少。
 
舉個自身的例子,念歷史系應該算是很冷門的吧,除了學術研究、教職、公務員之外,就我所知,還有系友從事哪些行業呢?編輯(雜誌、書籍、報刊、網路平台等等均有)、記者、芳療師、Marketing、精算師、空姐、航空公司地勤、公關、華語師資、劇場,也有任職於博物館、社會機構的。檯面上還可以看到從政的。
 
的確,與「歷史」緊密結合的工作不多,那是無論現在社會怎麼看待大學,但無可否認的是,大學設立的初衷本來就不是職業訓練,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科系「冷門」。可是正因為不是關門科系(如法律系),所以工作的彈性和可能性就很寬廣了。許多時候,出來工作運用的是能力、看重的是人格特質,至於進入職場的客觀門檻確實有難易之別,但凡事沒有不可能,端看意願與行動力的強弱。
 
3.離家還是留家?

如果是人身安全考量的話,那麼留在台北與否,老實說差別不大。
 
如果是資源考量的話,請說出台北的資源是個人一定會使用到、而其他地方欠缺且沒有替代方案的?以這個原因而認為非留在台北不可的,究竟能說出幾項。
 
如果是經濟考量的話,台北的交通費和物價其實很驚人,認真計算,如果是念私立學校,那麼即使住在家裡也不見得比住在外地、念公立學校的花用少。
 
綜上所述,除非有特殊情況,個人比較傾向於不需將這一點作為評估的最關鍵。 
 
最後,其實人生和外界環境的變化很大,十八歲的決定很重要,但從來不是就此拍板定案,未來的發展還是擁有無限可能。如果能夠得到家庭的支持,當然,這一路走來會更有力量;如果最後依順了父母親的期望進行選擇,請別忘了,這不是以後受挫或怠惰的藉口;因為依順也是一種決定。
 
因此,十八歲的天空,無論是妥協還是抗爭,那都是自己的決定,沒有哪個決定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重點在:日後都必須對於這個決定,自己負責,不能推諉給任何人,包括父母。
 
如果這段文字的讀者裡有為人父母的,真的很想向各位懇求:能夠支持孩子的決定,讓他們得到情感支持而向前邁進,不就是最有份量的禮物了嗎?他們將來必須面對的挑戰或難題,沒有一個是父母能夠代替承擔的,而能夠給予他們的,就是情感支持了;這四個字看似抽象,但往往也是最有力量的。
 
》》操作篇
 
相信每位考生一定作了落點分析,但是大家總是不斷地問:到底哪個落點分析的結果比較準?
 
不管是哪家的落點分析,都只是參考,因為最終的結果還必須看其他考生怎麼選填志願,變數相當大。此外,錄取與否與選填順序無關,而是分數高低。因此排序的操作準則是「志願」,也就是以 What do you want 為標準。
 
1. 無論免錢還是付費,落點分析的結果多半是分為「夢幻進攻」、「最佳落點」、「安全保險」三大區塊。
 
2. 先刪去絕對沒興趣的科系後,再分兩種:希望就讀、可以接受,並分別標上記號。
 
3. 將「希望就讀」排在前面、「可以接受」排在後面。
 
4. 檢查:對於排在前一個的校系,想就讀的意念高過排在後一個的校系。以 1>2、2>3、3>4……這樣交叉檢驗即可。
 
再強調一次,因為錄取與否的結果不在志願序,因此排序的重點不是在錄取可能與否,而是篩選出區塊後,以「就讀意願強烈程度」為排序之標準,這樣就能確保在可以考取的情況下,進入的是自己最想就讀的校系。
 


《朵朵小語》:
 
穿背心的兔子告訴愛麗絲東走就對了,
紅心皇后卻命令她飛往西不可。
但是愛麗絲說:「這是我的夢,只有我自己可以決定怎麼作這個夢。」
 
就像愛麗絲面對他的夢一樣,你也面對著你的人生,
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要怎麼度過這一生。
別人都是外人,再親再愛的人也不能代替你活過一秒一分。
親愛的,永遠要為自己負責,你所面臨的狀態也永遠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ko7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