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四月十一日跑去看【半里長城】是一個不大美麗的錯誤。這與戲劇本身無關。
 
我早就決定當晚要去國家音樂廳欣賞 Philip Glass 的音樂會,竟在訂票時一個失察,原本真的扼腕極了,沒想到傳來了好消息--日文課休息兩週,於是我立刻上網搶訂四月十二日音樂會的票券,這才了卻心中一樁遺憾。
 
然而,這晚的觀劇經驗卻萌發了新的嘆息。
 
一切都不是屏風的錯!
 
星期三的中午是高一校際排球賽,下午又連上了四堂課,再趕到市政府附近,雖然知道誠品信義店底下有家「明德素食」,但我期待可以找到新的就食地點,沒想到光是覓食就急忙忙地走了不少路、花了不少時間,最後還是挑戰失敗,只得無奈地去被那家素食店「搶劫」……
 
七點,開放進場。我一找定位置,瞌睡蟲立刻上身,整個人便如同暈過去那樣睡得死沉,直到即將開演。就這樣,惡夢開啟--【半里長城】我是在神智不大清醒的情況下勉強看完的。明明是齣好笑到不行的劇,但精神就是很難集中,實在是因為已經累到自己都無法控制生理機制的地步了;更不用說中場休息的廿分鐘,我沒有離開座位半秒鐘,而是立刻又呈現昏迷狀態,直到燈暗、下半場開始。
 
我對不起屏風、對不起演員、更對不起自己的荷包……因此,以下心得請當作是一個惡劣觀眾的囈語就好。
 
【半里長城】是一齣十多年的劇碼了,幾度更新版本再上演,只因過去恰好都錯過觀賞機會,所以這次的「輝煌版」成為我的「首觀版」。
 
其實,看完之後最強烈的感覺是:如果我未曾看過【莎姆雷特】的話,應該會覺得【半里長城】更精采吧。【莎姆雷特】同屬「風屏劇團」系列,是晚於【半里長城】的作品,然而我對【莎姆雷特】的熟悉程度卻高上許多。若將【半里長城】放回創作最初的時空背景,我相信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劇作內容為何,更在於屏風戲路的新面貌。
 
【半里長城】諸多喜劇元素放在當時應該是首創,利用一個劇團的演出做為整齣劇的核心主軸,戲劇與現實的呼應,換角出現的錯亂,讓戲從頭到尾都不會顯得冷場。笑點的設計相當豐富。這個部份當然被【莎姆雷特】承繼了,甚至可以說編劇內容的縝密更上層樓。
 
兩者的不同在於選擇的演繹文本。【半里長城】裡,「風屏劇團」演的是呂不韋獻愛姬給秦王子異人,異人之子即為後來的秦王政。故事基本上是環繞在這個簡單的過程。至於【莎姆雷特】則是以「哈姆雷特」做為該劇團公演戲碼。莎士比亞的原劇不僅人物較多,而且彼此關聯之複雜、情感之糾葛,或延伸、或對照、或深入各種豐富的討論角度,讓做為「風屏劇團」在戲外的情節部份有更多可供設計與發揮的空間。就整體來看,李國修非常聰明地「利用」了莎士比亞,以「西方經典悲劇」創造「喜劇」,又以「喜劇」包裹「東方庶民現實」,跨越時空與悲喜劇的界線,完成一個多層次的戲劇結構,精巧度、困難度、嚴謹度等都更勝【半里長城】;不過,如果沒有【半里長城】做為練習前作,直接要構築到【莎姆雷特】這樣的劇本,恐怕不大容易。
 
從【莎姆雷特】的精采,亦能回探【半里長城】的成功。元素和戲劇層次較為簡單,使得【半里長城】的節奏感更為明快,而且喜劇的呈現更為飽滿。事實上,就我看過三個版本的【莎姆雷特】(首演版、修訂版和狂潮版),印象裡,還是首演版的流暢度最好,後兩版都難免出現為了增加深度的斧鑿痕。
 
整齣戲裡,有一幕戲的設計讓我非常喜歡。舞台上的舞台是倒過來的--部份演員背對著觀眾,因為他們正在演戲給「風屏劇團的觀眾」看,而較靠近觀眾席的其實是「風屏劇團」演出時的後台……那種戲前戲後的對比及串聯,非常有意思。
 
唉,只不過,在自己狀況這麼差的情形下去看【半里長城】,成為我的另一種遺憾啊。否則,論起爆笑的程度,個人覺得應該是屏風表演班作品中的第一名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ko7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