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樣的題目很不「歷史」,比較類似社會學的範疇,但我認為,高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預備」,非常需要書寫訓練。所謂的書寫訓練,不只是「表達感受」的工具,更是「理性思考」的基礎;後者的形式實際上並不等同於國文當中的「論說文」,因為重點不在修辭技巧,而在於「觀點之敘述是否完整、論證是否符合邏輯」。
 
在觀看電影時,我預告了要從中考非選擇題,且非填充式的。課後也未針對題幹中 Simone de Beauvoir 之語與影片內容特意進行結合或說明。

題目: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在《第二性》中的名言是:「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試以電影【楊朵】的內容為材料,詮釋西蒙‧波娃此一論點。

 
以下是幾則比較精采的答案:
 
生下來的性別僅止於生物學上的分類,但就個體本身來看,是沒有所謂的「性別」的。在電影【楊朵】中,女人是不能讀書且不被允許求學的。但是,是誰規定只要是「女人」就不行呢?這是整個社會體系造成的。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在家料理家務,莫名其妙成了鐵則,女人莫名其妙成了社會的弱勢。為什麼不讓女人學習或工作?我想這是一種男人的自我優越使然。種族膚色的歧視,或許都沒有男女之別來得深沉且久遠。
 
社會分工定義了「女人」,卻抹殺了「人」,框架套在身上,並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被後人硬施加上去的。代代傳承,即使到了現代,女人依然被視為弱勢的一方。這種根深柢固的成見及思想,不是說改革就能改掉的。而較沒受過知識教育,在偏遠農村的人們,依然這樣教育他們的下一代。
 
什麼是「女人」,什麼是「男人」──我想,我們都是人,有求知慾且努力生活的人。所以我們做自己,跟楊朵一樣。
 


人生而平等,男人女人除了在生理結構上不同外,兩者間的智商和理解力並無明顯的不同。但在傳統的思維或宗教中的暗示(ex. 夏娃是由亞當的一根肋骨所創造出的,而夏娃又使亞當吃下智慧的禁果…等)更加強調了女性的一些原罪,因而限定女人沒有受教的必要,更進而剝奪了這份權利。在種種的限制之下,留下的那一點立足之地,成了女人安身立命的唯一立足點。因此,是這些後天的限制形成了女性的相貌,而不是女性生來就該如此。
 
楊朵從小在這方面的限制比較少,所以她雖然是女人,卻沒有被迫「形成」女性的社會相貌。而她的智慧,比起男性同儕,似乎更加的出色,所以誰規定女性只能看圖畫書呢?唯有不在受社會刻板印象、宗教束縛的前提之下,女性發展出來的相貌和意識才能真正的代表女性自身。
 

 
在該時代,社會氣氛仍十分保守,在宗教尚未世俗化的情況下,女性往往因為宗教的觀點及束縛而只能當個沒知識也不需要知識,只要懂煮飯泡茶、服侍老公的女僕。
 
楊朵的開明父親准許楊朵閱讀猶太法典,得到了許多知識,進而有能力思考,女人的天職與何為女人。她才能了解到自己不是只能泡茶煮飯,也能作更多需要思考的工作,最好的例子是海達絲。女人是被教育而「形成」女人,是人們「教育」她們該做些什麼才像個女人,而不是「天生」只能做那些看起來像個女人該做的事。以現代價值觀來看,那時候的女人則是接受畸形的價值觀而形成那時代所謂的女人。
 


在戲中的猶太社會,女人學習猶太法典和書籍的選擇備受限制,而海達絲則表現出經過這些規範下人們眼裡的完美女性,可是這樣的完美,是建立在對於男性的服從和自己的壓抑,喪失了自主的選擇權和意識,而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然而造成如此的海達絲則是因為社會、家庭所給予她的限制,環境「形成」了如此的她。相反的,楊朵的父親願意讓她成為魔鬼,讓她學習法典,並不加以限制她的思考自主,所以我想,西蒙那句話應該是指:女人是由環境形成的,不是自然生成的。我想這句話也適用於男性身上!
 


我們可以從楊朵本身得知,並不是女人一生下來就擅長於做一個完美主婦,而是當時的環境「形成」了他們心目中所謂完美的女人。對當時的男人而言,身為一個女人就該懂得做一切的家事、順從、服侍丈夫,女人不必有知識,只要知道如何烤好蘋果就夠了,而當時的女人也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於是這股思想漸漸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迫使所有的女人「形成」一個只懂得管理家事的人。個人認為,如果不是楊朵從小出生於書香世家,而且帶大她的是一位開明的父親的話,楊朵說不定就不會是我們所看到的,對當時人們擁有的價值提出疑問、反抗的勇士,而也只不過是個被環境所製造出來的一個「完美」的女性罷了。
 


電影【楊朵】中,海達絲本是個標準猶太女人,後因楊朵的教導而有幸學習。海達絲本就是個聰穎的女人(從她能把楊朵對法典的解釋總結成一句話,日後甚至能用法典逼得楊朵啞口無言這兩點可見一斑),但她的父母親卻只把她教育成「服侍丈夫、無須自我自考的女人」。倘若她生在楊朵家中接受同樣的開明教育,能說她不會像楊朵一樣想辦法去學習嗎?在當時的猶太社會,「女人是無自我主見的生物」,但從楊朵和學習過的海達絲身上,我看見的卻是兩個有主見的「人」。是故可印證西蒙‧波娃的一句話:「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若非因後天教育以及社會氛圍影響,女性根本不會一直被限制在「女人」的枷鎖之中。
 


楊朵求知若渴,在學習上展現出的才華甚至更卓越於多數男性。然而,在她喬裝前,連購買書籍都會遭受質疑,只因為她是位「女人」?女扮男裝後,勉強獲得了追求知識的地位平等,其表現不遜鬚眉。在知識上,無論男女都是平等的,自此點可觀之,然因為「女性」被刻意隔離出來,而成了無辜的羔羊,被期待成一種飽受壓抑、不吭一聲的家庭代理工具以及傳宗接代的機器,一如海達絲的形像。
 
猶太聖典上對女人的限制可能是基於古老社會為維持社會安定及保護女性的戒律,但古老教義的智慧未被體會甚至僵化,被穿鑿附會,而不符合時代演進,反因而被刻意在「人」的定義中強硬分化出「女性」這種動物,以致女性不得和男性站在同一立足點--人。甚至強行將部份社會責任推諉給「女性」。所以不可問罪法典,實因後人(男人)的拘泥、迂腐始作俑者,惡性循環。

 


說明:
 
之所以會挑選這幾則出來,主要的目的,一是可以看到對於同一個題目的不同作答方式。有人先詮釋 Simone de Beauvoir 的句意,再來從電影中挑選片段;有人直接從材料裡尋求舉證,再將之與 Simone de Beauvoir 的意思相互對照。另外,在選取材料上,也可看出不同之處,有人直接從楊朵其人下手,有人則以海達絲為主軸,當然,兩者的對比更能突顯出 Simone de Beauvoir 這句話的精神。
 
除此之外,有人能夠從中推演出「男人亦是形成,而非生成」的論點,稱得上是舉一反三了;還有人從詮釋學的角度切入,延伸到了經典解讀與傳統形成之間的關係,雖然時間有限,論述也不盡完整,但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考路徑。
 
單一答案的考題,雖然方便(個人認為是否比較公平則未必絕對),但卻抹煞了每個學生作為主體的學習。如果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那麼在知識學習裡,以「單一答案」的施測模式影響教學方向,或許只是為世界製造出一個一個能夠進入考場卻無法面對人生的機器。這是多麼令人嘆惋的事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ko7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