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在教育這條路上,其實常常自我懷疑。雖然這使得內心不時處在掙扎的狀態,但我仍覺得,這是必要的,否則,課堂的女王當久了,很容易就陷入某種自以為是的固執裡,失去彈性與空間。
 
最近,幾樁事情的思索,似乎都凝結在同一個點上:究竟是我們看待學生的方式,形塑了他們,抑或是學生的表現如何決定了我們的看待方式。

當然,我很清楚,這兩者之間並非斷然二分。然而,慢慢發現,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以後者去包裝前者;選擇用最「簡便」的方式來面對學生,卻還言之鑿鑿地說是他們的責任,跌進這樣的僵硬框架而不自知。  
 
會這麼說,與上星期四晚間去政大參加【愛的十個條件】觀賞暨座談會一事有關。當天某位高三小朋友聽說了我的計畫後,興奮不已,臨時決定要跟我前往。對此,我是隱隱不安的;讓他這麼「瀟灑」地與我同行是否正確,我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影片本身沒有什麼,真正有趣的是會後討論。事後,我問他是否覺得不虛此行,小朋友瘋狂點頭;我又問,這樣你是否了解為什麼老師們會期待你們能夠進入好大學呢,小朋友再度瘋狂點頭。
 
如果高三是一場必須投身烈火的血戰,有多少人確切知道自己為何而戰?而我們是否覺得讓他們知道是一件重要的事呢?  
 
有時候,覺得很遺憾,社會組需要積累的時間更長,所以變得比較成熟、具思辨力時,已屆高三,偏又得面對大學入學考試。很多課外的活動想介紹給他們,卻擔心是否會影響讀書計畫。抉擇,真是難!  
 
我的高中時代,的確是以自己的步調生活。在意成績,但更清楚我想追求的不只是成績。學校提供了許多機會,例如在星期六下午的課餘時間,舉辦多場自由報名的演講或座談;自己又額外地跑電影院、兩廳院、美術館,貪心得像是永難饜足的獸。  
 
一直覺得,會來當高中老師,是冥冥之中要回饋臺灣的社會與教育,因為不是高中那三年的奮力前進,我無從建構自己的面容。對於高中母校,我深深感恩。  
 
只是,當老師可比當學生要來得困難得多。學生時代,所有的決定,對自己負責即可,可為人師表則難免會擔心引人走錯路。然而,我衷心期許自己能夠學會,給學生更多機會,並用更多的耐心等待他們摸索、犯錯,直到成長。畢竟,縱使星光微微,還是能讓黑暗不那麼令人畏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ko71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